大阪:大阪・関西万博
今天要去大阪世界博覽會2025。話說買了門票後,才發現官網和活動安排有超多麻煩、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買完門票需要預先決定到訪日子。因為有不少展館要預約進內,但預約又不是先到先得,是分不同時段去登記再抽籤:入場前2個月有一輪抽籤,然後入場前7日又會有另一輪的抽籤。我先前沒搞清楚這規則,於是錯過了2個月前的抽籤,只剩下7日前的抽籤。而抽籤最多只能選5個展館,我選了日本館、意大利館等,最後卻只抽到荷蘭館。然後又有1次機會可以在到訪3日前搶先預約因有人放棄抽選或仍然有空位的時間,我搶了幾次意大利館都沒搶到,於是搶了個澳洲館。最後還有到訪當日的搶票,我看沒有甚麼特別的館可以搶,最後看到有個在水上廣場的燈光表演就點了。
而預約抽籤分成4個不同時段也就算了,最慘是官網預約篩選系統非常差!基本上你打了你想去的展館名稱,不論是其中一個字還是全名,都是找不到的,我還試了用英文、日文、中文各種不同的方法,都是不會馬上找到自己想要的展館,最後只能選不篩選,逐一翻頁去找自己想要預約的展館。當選了展館後再退回前一頁,又會清空了頁面,於是你又得重新不停往下看,去找你還未找到的展館。而且每一次都要按進去才會看得到該展館甚麼時段可以預約,於是當按了進去發現想預約的時段不合心意時,又要退回上一頁,然後又要重新搜尋……
另外,官網地圖也是設計得很差,完全考驗使用者的耐性。手機APP的地圖雖然有定位功能,也有顯示人數多寡的好處,但卻異常耗電,我當天帶了一個能充滿手機電兩次的充電寶,一整天下來電力也用到完全耗盡。
然後因為官網的各種古怪的排版,很常找不到自己想要看的資訊。另外我沒想到4月已經開幕,中英韓等語言都會有些版面只有日文,包括入場守則!而且在5月時我曾經試過法文和西班牙文的頁面,竟然給我顯示頁面不存在!
而我在昨晚半夜想登入去再看看抽籤進度,竟然要我排隊等半小時……而且如果是用電腦登入,就每一次都需要用電郵去驗證……所以在出發前我已經被它搞到有點煩厭。
話雖如此,我還是早上9點到達夢洲駅,由東門進場。
由地鐵站到達東門閘口,用10分鐘在廣場中順着分流欄杆繞了無數個圈才到達閘口排隊處,然後明明說是9點開門,卻又等了5分鐘才開始讓人進場,幸好安檢過程還算流暢。過閘口時已經是9點20分了。
一進去就看到會場的吉祥物「脈脈」,據說是歷史、傳統、文化與世界的聯繫一「脈」相承,但外型有點古怪而引起熱議。老實說我感覺像是細菌怪物。
首先我到了大阪醫療保健展覽館(Osaka Healthcare Pavilion),沒有預約的話只能參觀外面的簡介。雖然完全不用排隊,但只是看到了一些對未來醫療保健的展望,而沒辦法體驗「重生體驗路線」,根據個人的健康資訊預見25年後未來的自己等有趣體驗,現在只看一些文字展版實在有點無聊。
環繞於會場中心的「大屋頂環」(大屋根リング),是大阪世博2025的象徵建築,獲得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木構建築。建築工程歷時1年半,周長為2,025米,配合今年年份。遊客可以利用扶手電梯或升降機抵達上面的天空步道(スカイウォーク)環型迴廊,俯瞰世博的場館。
通過大屋頂環,看到美國館和法國館都大排長龍,竟然預計要排超過1小時。我覺得要放棄參觀,於是到處走走。經過越南館,完全不用排隊,不過相比起其他大國,這顯然只是個小小的展廳,介紹越南的文化、特色食品、手工藝,其中一件比較讓我意外的是,原來越南共有54族原住民。
之後我到達葡萄牙館,也是直接進去。主題是藍色海洋讓他們的國家在大航海時代,可以與遠洋國家交易、交流,所以至今有不少日文詞語其實都是沿自葡萄牙文,館內也有展區介紹。然後更帶出大家應該要保護海洋,因為海洋是地球佔地最廣的,而又是孕育人類文化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瑞士館就在旁邊,稍為排隊5分鐘就進場了。館內空間比較狹窄,而且都是紙牌介紹瑞士歷史文化,沒甚麼特別。其中一個展區雖然有些肥皂泡泡,可以讓賓客在電腦上輸入自己的願望,泡泡就會從下方飄上來。但其實實際現場來上,只是一些肥皂泡泡,而且數量不算多,想拍張美麗的照片也有點困難。
去了好幾個展館都覺得有點無聊,經過阿曼館,眼見又是一排隊下一輪就可以進去,於是去看看。
進場後發現在一個四方八面都是鏡子的空間,然後播出阿曼的大自然特色片段,幻化的燈光有點豔麗,但其實沒有印象深刻。然後我們再被引進另一個較大的房間,坐下觀賞一個極大投影幕的影片,主要是介紹阿曼的風土文化,但我看完其實都沒有太大感受,因為都是一些大自然的景色和中東的建築和手工藝,好像找不到阿曼獨有的東西。
之後走到了波蘭館,等了大槪5分鐘進場。雖然地方不大,但大家都可以各自佔有一部電腦,回答一些問題後,電腦會根據你個人的特質去拼湊出一束花去代表你。就例如他說我的敏感度是水金鳳(Touch-me-not Balsam)、對事物的好奇心是西洋蒲公英(Common Dandelion)、快樂值是多年生矢車菊(Perennial Cornflower)、智慧是桑寄生(Mistletoe)。但看到結果是有點無聊,因為沒有更多的解釋,而且我再看看其他人的,結果也好像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花束而已,看不到有甚麼特別。然後餘下的展品都是一些與花有關的東西,唯一讓我增進知識的是,知道波蘭有很多花,而不少波蘭人也喜歡花。
剛好走到近畿大学水産研究所,雖然只是接近11點,但為了避免等一下要大排長龍,還是決定先進場吃午飯。
這是由由近畿大學與三得利株式會社攜手合作研發的養殖魚餐廳,他們於2002年成功完全養殖黑鮪魚,是全球首例。
點了純米吟釀清酒(純米吟釀グラス1合 ¥1,400)。也是近畿大學所研發的成品,由近畿大学附属湯浅農場和當地老店「高垣酒造」共同開發的「近大酒」,口味清新,正好用來配合刺身飯。
近大純種魚與近大鮪魚紅白手桶壽司(近大サラブレッド魚と近大マグロの紅白手桶寿司 ¥3,600)。內裡有四種魚,除了養殖魚近大鮪魚(近大マグロ)之外,其他三款都是由近大所研發的雜交魚,例如利用繁殖力強的雌性石鯛(イシダイ)與成長快速的雄性石垣鯛(イシガキダイ)雜交而成脂肪比例均衡而肉味香甜的「近鯛」(キンダイ);而油脂甘香的雌性鰤魚(ブリ)與肉質緊實的雄性黃尾鰤(ヒラマサ)交配而成的「近大鰤」(近大ブリヒラ),則是口感紮實卻又充滿油香;還有用雌性的夢幻高級魚九繪(クエ)與成長快速的雄性鞍帶石斑魚(タマカイ)雜交,得出迅速長大而又能保持美味肉質的「近大石斑」(近大クエタマ)。
至於味噌湯,也是用了近大鮪魚的中骨精華熬製而成。雖然這一個套餐並不便宜,但魚肉味道是相當鮮美,在這個博覽會中價錢偏貴也是無可厚非。
吃飽後發現開始下雨了,但我竟然忘記帶雨傘!幸好只是小雨,靠着大屋頂環來走還算可以。經過意大利館,發現也是大排長龍,而且好像只限有預約的人進場。
進入不用排隊的EXPO資訊中心"WASSE",內裡有大阪府各個地區不同的特產名勝介紹,還有美食可以試吃。剛好看到這次行程安排要去的勝尾寺介紹,有超多個達摩不倒翁在現場。
然後我為了避雨,就只好參觀一些不用排隊的場館。去了阿爾及利亞館,主要都是用展板文字介紹其國家。然後又去了智利館,看到有已經進行的問答有獎遊戲,但無法中途參加,大型的漂亮織布倒是讓我印象深刻。
之後到了Commons-B館。場內的Commons館就是集合了多個國家的展出,例如這個就有中非、牙買加、佛得角、東帝汶、津巴布韋等,不過由於都是一聚小國,應該沒有花太多資金在這裡,所以大多都是無聊或是看不出有甚麼心思,更離譜是可以沒有職員看顧、展品倒下沒人管,或是電視顯示故障中。
沿路走到夜晚的地球(夜の地球)。這個展館展出了輪島塗大型地球儀,球體直徑1米,是2022年的作品。輪島塗起源於室町時代,是石川縣輪島市生產的華麗漆器的名稱。而這個地球儀集合了椀木地・曲物木地・指物木地・朴木地・髹漆・呂色・蒔絵・沈金總共8個不同領域的技術者合力製作,製成只有漆器才能顯現的亮麗漆黑,以及以蒔絵・沈金工藝製成的金光鑠鑠,去表現地球的夜景。
不過館內的人絡繹不絕,不要說拍一張美照,就連靜心欣賞也是非常困難。
離開後旁邊就是摩納哥公國館,眼見又是稍等一會就可以進場,於是馬上排隊。
原來我在排的是別館,進場後發現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內裡以幻彩閃亮着不同的植物和動物圖案,相當漂亮,可惜也是遊人不絕。
然後在別館旁的是主館,雖然要排20分鐘,但感覺別館已經這麼漂亮,正館應該會更好看?於是冒着雨點在露天的地方排隊……終於能夠進場後卻發現只是另外一個小小的可以觸摸從摩納哥國內運來的石頭、沙石等的空間,感覺有點無聊。樓上的酒吧卻要預約才可以進去,有點失望。
緊接其旁的是土耳其館﹐館內正中有一個非常矚目的大型太陽和月亮,是土耳其符號Kün-Ay,也象徵着日本國旗上的紅日和土耳其國旗上的新月,帶出日與夜的槪念,以呼應2025大阪世博的座右銘「文明的黃金時代」(Heyday of Civilizations)。再進內有一些充滿土耳其特色的建築設計,不過都是一些展板介紹,略為枯燥乏味。
西班牙館,是我其中一個期待去參觀的一個館,外觀是以大航海時代連接着西班牙和日本的黑潮海洋和日本國旗的太陽為主題。葡萄牙和西班牙都不約而同地以海洋為題,說明海洋對她們兩國經濟文化的重要性。西班牙當年更因為利用黑潮,發展出由日本橫跨太平洋到達美洲的安全航線,歷時達250年。
館有有以漫畫形式,以西、英、日三語去道出200年前沈沒的海盜船La Merced,被美國海洋探測公司發現。該公司於是想吞佔包括超過50萬個古代金銀硬幣等一切寶物,後來西班牙政府通過提證在法院上獲得勝訴,而成為該批貨物的持有者。
接下來還有一系列資源循環利用的構想。
場館尾段以數百張西班牙明信片去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飲食文化,雖然簡單但卻能傳遞不少信息。
離場後有一個禮品店,比較好奇的是,他們在賣西班牙酒,然後酒是用玻璃瓶盛載,可是進場時卻列明玻璃瓶是禁止帶進場內……
禮品店外還有一間展廳,內裡有西班牙傳統工藝金線刺繡介紹和示範,還有穿着中世紀服飾的演員跟賓客互動。
雨越下越大,看到飯田集團×大阪公立大學共同出展館(Joint Pavilion Iida Group x Osak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排隊空間剛好有遮蓋的地方,於是進場。這個場館主要是在介紹他們致力於研究發展一個一切自給自足的城鎮:每天收集每家每戶「未來型住宅」的廢棄物,配合再生能源「人工光合成技術」利用二氧化碳,轉化成植物的肥料和機械能源,形成一個不需依靠外界物資而健康舒適的「未來都市」。而且還有利用特製的床和廁所,每一刻都能提供住客的身體健康數據,防患於未然。不過感覺一切都是空想,而且有點太過理想化。
不知不覺走到GUNDAM NEXT FUTURE展館外的高達模型。本來想去附近的禮品店逛逛,但竟然也是大排長龍,只好放棄。
PASONA NATUREVERSE展館就在旁邊,雖然要排30分鐘,但因為有朋友介紹說內容不錯,於是排隊。這個展館由株式会社Pasona Group出展,以「身體」、「心靈」、「情誼」為主題,宣傳實現「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的「安康社會」。整個導覽體驗由知名動畫角色《小飛俠阿童木》與《怪醫黑傑克》擔任,引導參觀者「學習『生命』的歷史,接觸支撐『生命』的人類智慧和未來社會的設計,感受到對『生命』的感謝」。
一進場就是「生命的歷史區」內的「生命進化之樹」,樹幹內側有表示進化歷史的地層,樹根部份表示深遠的過去,從樹幹伸展的樹枝表示人類與大自然邁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展館內展示了好幾顆斑彩石(Ammolite),這種有機寶石主要成份其實是在遠古已滅絕的菊石的貝殼化石殘骸。色彩豔麗,千變萬化。
接着是「身體區」,展出由iPS細胞製作的「迷你心臟」與「iPS心肌細胞片」等尖端醫療技術。不過由於展品太小而且被罩着在培養液中,根本看不清楚,所以其實根本沒甚麼好看,參觀者卻爭先恐後。
最後在「心靈與情誼區」有NATUREVERSE表演,利用多個會旋轉移動的大型螢幕,播出多段令人歎為觀止的影片。另外還有一些對於未來的願景:例如可以引導人類進入最佳睡眠的機器;又或者是利用「自走型微型機器人」在血管內治療的槪念,以及方便偏遠地區患者的「空中手術室」等,都是環繞人類的健康生命為主題。感覺這算是今天看過最有趣而且值得一去的一個館。
離場後馬上到達一個名為吉本waraii myraii館(Yoshimoto warii myraii Pavilion),其實是一個包含露天廣場表演的一個展館。室內的展館有多個互動遊戲,大多數都是捉弄人的機關。而場外有一個表演場地,舞臺上有一個大屏幕播着能與現場觀眾互動的搞笑藝人畫面。
此時已經快下午4點,是我成功預約到荷蘭館的參觀時間。於是走到荷蘭館,眼見一大群人在排隊,於是嘗試問問職員我預約了到底應該在哪進場,我用日文問,那日本人卻偏要回我英文,卻又完全無法用完整句子用英文回答我的問題,而且我也不明白他想表達甚麼,幸好有一個外國人之後過來幫忙解說,原來在排隊的人都已經預約了,那條就是已預約的隊伍!我道謝後馬上去排隊,也排了快25分鐘才能進場。進場前職員再三提示館內不要拍照,以免阻到後來進場的參觀者。
每個人進場前都會獲發一個透明膠球,用這個球去觸碰感應裝置就會發光,以他們的槪念去說就是注入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然後在館內的某一個展區,要我們利用球去一起觸碰才能讓展板發光,寓意我們需要合作才能達成目標。看完一段「共創美好明天」槪念的影片後,又有一個體驗就是一群人圍在一起,球體會各自明暗不一,但當我們慢慢地更凝聚一起時,球體就會漸漸一同發亮,最後全部都會變得最光,比喻齊心合力共創美好將來。但其實館內除了發光球體槪念比較有趣之外,其他展板都只是文字,都比較沉悶或無聊,也不會漂亮到讓我想拍照留念。又要預約,預約後又要排隊,還搞甚麼高檔路線要求不要拍照,整個體驗有點差。
此時雨勢又再變大,我到了歐盟館(European Union)。除了因為到了好幾個歐盟地區的展館可以蓋印取得小禮品之外,也因為可以暫時避雨而入內。內裡除了紙板展示之外,還有一個可以坐下來欣賞小電影的房間,剛好要播捷克的短編動畫HURIKÁN,於是坐下來觀賞,沒想到還挺有趣的。
之後到了孟加拉館,主要展示了他們的農產品、紡織品,最意外的原來是他們也有紅茶。
到了Commons-C,在黑山展區排隊。大槪排了15分鐘,進場後卻發現是一個極小的房間,然後是一個看影片的地方,可是投射區卻設置在極矮的天花板上,基本上只有走進最深處並躺下才可以觀賞,不過能躺下的地方就只能容納大槪6個人,他卻每次讓十幾個人進場,我一開始不知道操作,坐在中間牆邊的位置,於是根本完全無法看清楚影片是在播甚麼,播完後最大的得着是有個地方可以坐下休息。
我又到了克羅地亞展區,又要排隊,排了大槪10分鐘。進內後是一個會以人的體溫去顯示出不同顏色的影像,我們可以利用手機的QR Code連接現場畫面。在手機上按停畫面,就可以儲存自己獨有的照片。可是當我按停後,他有一個按鍵用英文寫着「儲存並再拍照」,我按下後以為照片已儲存在手機了,沒想到根本就沒有,所以我就甚麼都沒拿到就離開了。
下着大雨,超狼狽的一直走,看到捷克國家館雖然要排隊,但人不多,於是也去排一下。進場後馬上有導賞員介紹捷克的玻璃工藝和一些製成品,而且整個展館是以螺旋斜上的迴廊建成,讓人可以慢慢一邊欣賞玻璃藝術品,一邊越走越高,欣賞玻璃窗外的景色。不過導賞員只在入口附近講解後就離開了,之後獨自一直上到頂層,藝術品不多而且也沒有特別,加上外面烏雲密佈,漂亮的景色也欠奉,所以也有點無聊。到達頂層本來是露天,本應可以眺望很遠,可惜下雨甚麼都看不到。沿樓梯往下一直走回地面,有個小賣部,可以品嚐捷克小吃。花了¥2,200買了一碟捷克地道小吃薯仔豬肉餃(Potato dumpling filled with smoked pork),沒想到只有小小的兩粒。不過幸好味道不錯,剛好可以用來果腹。他們還有紅酒白酒試喝,我各喝了一杯,味道都不錯。
經過馬耳他展館,本來覺得建築很漂亮,也想去看看,但排隊位置完全沒有避雨的地方,只好作罷。到了在旁的北歐館,是北歐五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的共同展覽館,展示北歐的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願景。
在大雨下,我跑進了哥倫比亞館,沒想到比想像中好看,而且真的有好好介紹哥倫比亞的大自然風光、特產、文化、風俗等。
然後我到了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館,館內有極多延伸至天花板的柱子,柱子被裝飾成棗樹,正是該民族的象徵。而其「從大地到太空」的主題,就是為宣揚其國家正在積極發展星際太空探索。
經過泰國館,才知道原來這個奇怪的建築設計是利用鏡片反射出另一面,造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泰式建築和守護大象。不過由於我在趕去澳洲館,所以沒有進內。
澳洲館,是利用三日前搶票而預約到手的一個展館。但事實上因為夜幕開始降臨而又下大雨,現場根本就沒有人要排隊進場。進內後首先有一段路是模擬雨林,可以看到當地的特色動植物模型;然後有五面圍繞的多個屏幕,高清影片展示了地球演進,以至澳洲當地的豐富資源以及海底世界,非常漂亮。
剛好又經過西班牙館,看到在夜景時所呈現的「太陽」也相當有趣。
之後我到了泰國館參觀,進場有演講員以英語和日語介紹泰國文化和泰語,之後又有歡樂的泰文歌介紹泰國美食,感受他們的熱情好客。之後更有很多可愛的展板介紹泰國工藝和泰國四個地區的飲食特色:北部菜偏甜且不太辣,善用當地香草帶來芳香,著名的有泰北金麵、泰北酸腸等;中部菜融合多種口味,帶來豐富口感,主要菜式有皇家葉包香菜、泰式炸蝦餅等;東北部菜則是香辣為主,有蒸魚配泰式辣魚露沾醬Nam Jim Jeaw、泰式涼拌辣豬肝等;南部菜就以香料製作獨特辣味和香氣的食物,包括蝦醬炒臭豆蝦仁、薑黃炸烏魚等。
雨還是下個不停,我到了Commons-F,這個館只有汶萊、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三個國家展出,都沒有甚麼好看,但有座位讓人好好休息倒是不錯。
然後我在韓國館外的大屋頂環下坐了一會,欣賞一下韓國館的超大屏幕播放一系列的高清影片。
然後我又特意從北到南趕往水上廣場(Water Plaza),只因搶到了當日搶票的預約位置。到達現場後才發現根本沒有劃位,有沒有預約根本無關。而且全場都是露天,大雨下沒雨具根本無法好好欣賞,我看了不足一分鐘後敵不過大雨只好離開了。
經過生命流轉中冒險(LIVE EARTH JOURNEY)展館,館外的地球型裝飾很漂亮。
然後我又經過世界博覽會博物館、東盟、國際太陽能聯盟等合一的展館,但其實沒甚麼好看,而且明明現在只是9點,職員都好像要準備關門離開的樣子,但其實官方的閉館時間是10點。
之後我冒雨強行乘電梯往大屋頂環的上層去,打算欣賞一下世博的夜景,但上到去發現一個避雨的地方都沒有,極度狼狽的我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後就下去回地面了。
離開前再拍一張夜景照,與其說是依依不捨,倒不如說是整天去了接近30個不同的展館,卻好像沒有看到特別印象深刻或感覺值回票價的展出,有點遺憾。
從東門走到地鐵站,又是繞了一圈又一圈的路,人多加上又大雨,於是越加狼狽,明明5分鐘的路走了十幾分鐘。幸好日本人基本上都是很守規矩,所以雖然人多但卻一點都不混亂。快速走到月台後順利上到地鐵,可能因為班次繁多,所以不算太擠擁,我還找到個座位坐下。在本町駅轉車後,到達難波站。在酒店附近的便利店買了些食物,就回到房間吃晚餐。
今天實在太亂來了,竟然午餐太早吃,晚餐太遲吃,還冒雨到處走,沒大病一場已算萬幸。
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